响应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号召,推动市政公园儿童游乐空间高质量发展,4月24日,园林学院园林技术专业负责人卢覃晴受邀为林业和园林局同行开展专题学术讲座,主题为《儿童友好政策下市政公园儿童游乐空间建设》。讲座聚焦政策导向、行业前沿与实践创新,通过理论解析与案例分享,为市政公园打造“滋养童心、联结社区”的成长乐园提供新思路。
立足时代需求,解读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内涵
讲座开篇,卢覃晴从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目标切入,结合我国生育政策调整与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背景,指出当前市政公园儿童活动空间存在“供需错配、功能单一、安全性不足”等问题,并强调,儿童友好型空间不仅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更是落实“全龄友好”理念、提升市民幸福感的关键抓手。
定义儿童友好型空间:安全、包容、趣味与成长并重
围绕“什么是儿童友好型空间”,卢覃晴提出“四维标准”:一是安全性,需建立全龄段安全防护体系;二是包容性,需兼顾不同年龄、能力儿童的需求;三是趣味性,通过自然互动与创意设计激发探索欲;四是教育性,融入生态科普与社交协作功能。并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的“儿童权利导向设计”为理论支撑,呼吁同行以儿童视角重新审视空间规划。
共享“可复制清单”:国内创新实践案例引关注
在“各地经验做法”环节,卢覃晴重点分享了多个入选国家住建部“可复制经验清单”的典型案例,并指出,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以需求定设计、以参与促共建、以生态显特色”,为同行提供了可落地的参考范式。
业界反响热烈,共议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未来
讲座尾声,与会同行就“市政公园、老旧公园改造中的儿童空间嵌入”“适儿化设计规范本土化”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讲座既拓展了行业视野,也为后续政策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撑,未来将加强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共同推进儿童友好型公园建设。

图文/卢覃晴 审核/林上海、覃燕菲